《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Categories: 读书笔记
本周拜读了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初读就能体会到大师果真不同凡响,用最简单的文字阐述最深刻的道理,且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有一阵子没有遇到这样打开就不想合上的作品了。所以,这本书我做了非常多的笔记,因为有太多值得学习的东西了。且听我掰开揉碎了讲讲。
从曾家发家史到家族延续
书本第一章就介绍了曾家的发家史。曾家是毫无背景世代贫农家庭,曾国藩爷爷这辈起决定发奋图强。书中所说是因为曾国藩爷爷经常和达官子弟厮混,但是人家只是把他当小丑,始终容不进纨绔子弟的圈子,故而决定发奋。第一步是从贫农到富农,凭借曾国藩爷爷的努力,改变了家里的经济情况,开始供曾国藩的父亲和曾国藩读书考取功名。第二步内卷,惟有读书高的时代,只能靠读书考取功名才能出人头地。曾国藩父子毕竟是普通家庭的普通人,祖上没读书的基因,资质有些愚钝。曾国藩的父亲43岁才考上秀才,几乎是考了大半辈子。曾国藩考了3年也终于考上了秀才,接着高中入京,成就了一生伟业。曾家也从贫农变成了官宦世家。
曾家三代人的努力换来了二百多年的兴盛。那么有必要内卷自己为家族延续做贡献吗?从曾家的例子来看是相当值得的,后世子孙享受祖先的荫蔽二百多年。但曾家三代人吃的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现在有的人不要说为后世子孙打江山了,甚至连子孙都不想要。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曾国藩自我管理
曾国藩从湖南那个穷地方考到北京,可以想象一个穷小子通过高考考入北大到北京当北漂的情形。来自小地方的眼界和品性和北京的同僚们格格不入,在发现这一问题之后,曾国藩马上开始自我管理。其中一个手段是写日记,还有一个自我管理十二条
- 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
- 静坐。不拘何时,静坐四刻。
- 早起。黎明即起。
- 读书不二。一本书未完,不看他书。
- 读史。
- 谨言。记录有启发的事情。
- 养气。气藏丹田。
-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 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
- 月无忘所能。
- 作字。
- 夜不出门。
这个点是我极其佩服的,有一个秀才老爹,自己年纪轻轻就高中,深得道光欣赏。正是年轻气盛的年纪,又顺风顺水,就算他狂到没边也不过分。但是他非但不狂,反而开始自我管理,摒弃旧习,改过自新。真是自律自省第一人。
原文摘抄
曾国藩的修身过程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实心实意地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
——曾国藩的修身过程,可以激励每一个人!本性难移也未可知。
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曾国藩升官迅速的第四个原因,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道光皇帝对他的欣赏。
——这句话戳了多少职场人的心窝子!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是领导赏识。
从这次经验中,曾国藩更是领悟到,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这构成了曾国藩生命经验中最核心的部分。几十年后,他还在家书中教育儿子说:“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百端拂逆之时……亦只有逆来顺受之法。”“所谓‘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真处逆境之良法也。
——知耻而后勇,是曾国藩创立湘军的最重要因素。
曾国藩在创建湘军的时候,并没有首先去想“湘军怎么才有战斗力”,而是先来分析“绿营兵为什么没有战斗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其实很多时候做事不需要你有什么超天才的想法。你只要好好总结一下别人都犯了哪些错误,然后你反着来,你可能就成功了。
——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曾国藩一生经历千难万险,处理过无数大事,大体都很得当。其过人之处就是不怕费心费力,对事物进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在对事物进行精到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要害,把握关键。每次处理完了之后,还要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做参考。“智慧愈苦而愈明”,是他的切身体会。
——复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流程,也是自我管理提升的一个点。
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看起来万事俱备,天时地利人和皆具,湘军的大反攻应该会势如破竹,马到成功。然而曾国藩说过一句话,“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大功克成之际,往往烦恼尤多。
——不要得意忘形。
太国天国兴起,内外交困之下,清廷和地方已经形成了“外强中干”的局面。奕和慈禧上台之初,曾将天下资源全力向曾国藩倾斜。而现在,形势已经今非昔比,因为除了南京之外,其他地方都大局已定,拿下南京只是时间问题。朝廷的注意力已经开始从对付太平军转移到对付湘军。
——当权者常用的驭人之术,扶持两个关键岗位,并通过一些手段让其相互监督、相互竞争、相互牵制。后文扶持了左宗棠与曾国藩分庭抗礼。同时,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一件事情的发展一定不是在固定的环境下的,随着环境的发展,每个参与者立场的变化,都会影响事情的发展走向,以及各个参与者的利弊。
青年时代的曾国藩是“人定胜天”主义者,非常推崇意志的力量。他认为人的意志是无所不能的:“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在湘军连获胜仗之际,曾国藩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相当自负。以为“天下事,果能坚忍不懈,总可有志竟成”。 但是从经历咸丰七年(1857)被皇帝罢黜回家的大挫折后,“天命”二字开始出现在曾国藩的辞典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悟到,人力其实是很弱小的。
——曾公的一生都在不停的自我提升和进步,实在令人敬佩。
对朝廷的猜忌,曾国藩早就有心理准备。他熟读史书,更精通易理。《易传》中说:“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当一个人的地位、权势、声望达到顶点的时候,也就是要走下坡路的时候。稍微处理不慎,会带来无法预计的危险。 怎么趋吉避凶呢,关键是处理好权和利两个字。
——1.多读书 2.学以致用 3.让权、让利 所以曾国藩主动让其弟曾国荃隐退,并大规模裁撤湘军。
左宗棠看不起曾国藩,有一个重要的心理上的原因。左宗棠自幼就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是天纵之才,以为自己肯定能早早科名发达,不料连年落第,因此对于那些高中科甲之人,下意识中一直有一股莫名的敌意。在他后来的家书中,经常能看到他对科名中人的讥评之语,比如:“人生精力有限,尽用之科名之学,到一旦大事当前,心神耗尽,胆气薄弱……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换句话说,在他看来,科举越成功的人,能力往往就越差。
——左宗棠因为嫉妒曾国藩,利用致命的王牌”幼天王“出逃,参了曾国藩一本。曾国藩用人不察酿成大祸。在选择一个人深交的时候,对于细节问题要把握得非常仔细,就是这么一点细节的的问题,发展到最后,爆发出严重的后果。那些平时看起来不疼不痒的低素质行为,在关键时刻,会坏了大事。
总结
曾国藩从一介布衣到位极人臣,无疑是穷屌丝逆袭的典范。逆袭之后,他继续修身养性,奉儒家礼教为立身之本,多次在危难之际挽救民族于水火。书中用激扬的文字描述了曾国藩精彩的一生。看完此书,深刻地感受到曾公高尚的品格和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让读者自惭形秽的同时也开始向好的方向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