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搭建知识体系的分享

Categories: 学习分享

前两天在X上看到了一篇不错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叫《信息极简|如何找到最浓缩的知识?》
文章从结构上采用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就像一个老师在由浅及深地向学生们娓娓而谈;内容方面也是紧扣时下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如何找到最浓缩的知识。这篇文章足以让我列入本周潮流周刊的“好文分享”里。简要的把这篇文章剖析一下。

过多的信息是一种负担

拥有一座图书馆并不意味着能够从中受益,接收无限的信息亦是如此。不加处理的接收信息反而是一种负担。

如何获取高价值密度的信息

这里作者提到一个模型,社交媒体的帖子——一本书——一本书的摘要。怎么解释呢,我们每天发的社交媒体可能是一瞬间的想法或灵感或生活经验等等,几年的社交媒体发布可能会形成一本书,用一本书来阐述一个领域或者一个观点,一本书的摘要又是书本的精华。
作者通过这个模型,引出了个下一个观点——“心智模型”

如何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心智模型)

作者原文是知识结构,其实就是他前文提到的心智模型,而我用的词汇叫知识体系,大家说的都是同一种东西。
谈到知识体系或者心智模型,我稍稍有一点发言权。我通过使用软件Obsidian来记录日记、读书笔记、各种知识(用不同纬度对知识进行划分)等等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个知识体系的最大的受益点是让我养成了不断学习的习惯,其次是将一些流程化的事情作为知识点保存了下来。比如,《如何打一场官司》就是我把自己举报、起诉保险公司的整个流程标准化下来并复盘。这个知识是可以重复利用的,甚至可以与其他知识进行关联。
作者说的心智模型更大一些,他的意思是不同领域的知识组合起来,进过提炼形成一句话并指导人的行为。例如:当你面临选择的时候,你如果知道机会成本,就更容易做出合理的选择。
如果读到这里,你还是不明白知识体系,我会列举一个更详细的例子。

其实原文到这里已经结束了。

如果你喜欢历史(我比较喜欢历史,就拿历史举例),可能会思考过有没有一个体系或者框架能够解释所有的历史事件呢?如果有的话,那岂不是利用这套框架就能看明白中华上下五千年吗?有,还真有。
解释历史事件的框架是这么来的。

  1. 首先我们把涉及历史的概念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来
    来了:徭役、经济水平、盐铁经营权、小冰川时期、独尊儒术、军事实力、郡县制、赋税、人口、连坐、分封制、戍边、清君侧、叛乱,篇幅原因不再列举了,想要框架越准确,词汇就要列举的越多。
  2. 利用人的经验,进行讨论并将这些词汇逐轮精简
    这里通常需要需要N个该领域的资深专家加入进来对这些词汇讨论并精简掉那些对宏观可有可无的词汇。
  3. 最后得出了框架的几个要素
    经济——政治(权利)——军事。那么这个框架就可以解释所有的历史事件。由于经济问题,出兵打仗,最后形成政权。光是这一条就可以解读非常多的战争问题。本国经济崩溃,把矛盾转移到外部进而发动的战争数不胜数。

看完文章引发了我的一系列思考,在AI加成下的自媒体日益膨胀的今天,一天到晚接收的信息量让大脑里的每个脑细胞都在呐喊着“疲惫啊”。就我个人而言,通过标题确认这是我感兴趣的内容,那么我最多浏览前三行文字。我想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提纯,也可以是拉开人与人之间的一道分水岭。

由此我又想到了,发朋友圈、微博的时候,有一个#,也就是tag标签,这个东西我们经常忽略。这个tag不仅是让我们发布的内容紧跟热点,也是我们对自己内容分类的一种方式。如果以周为单位对发布的内容进行汇总,以月为单位进行总结,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推荐一本书《笔记的方法》书里介绍了如何在笔记中使用tag标签。

推荐一个软件Obsidian,搜索关键词汇“打造知识体系 obsidian”

文章原文请关注每周一发布的潮流周刊weekly

Read More

《埃隆·马斯克》-读书笔记

【2024-12-16】看完马斯克的个人传记,有种马上加仓特斯拉的冲动。如果早点看到这本书,不正验证那句“书中自由黄金屋”吗。